最近有不少關于巖板及其未來發展趨勢的討論,其中不乏行業大佬們的真知灼見,以及巖板行業領袖的現身說法。爭論較多的包括:究竟是“巖板瓷磚化”還是“瓷磚巖板化”,以及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,該如何定義巖板的產品標準。 據行業媒體統計,國內巖板生產線已經突破了139條,按每天10000平方米產能計算,年產能已經在3-4億平方米了。對于這個數據的看法,我個人認為是比較保守了。實際上結合目前市面上的“巖板”產能及供需關系來看,產能和產量的數據是要遠遠大過于這個統計數據的。 這個數據的問題出在了對于巖板生產線的定義上,怎樣的生產線才算巖板生產線?是以生產設備和原材料的為標準嗎?是以燒成時間和日產能為標準嗎?是以坯體顏色和加工性能為標準嗎?當下的“巖板”市場產銷行情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,兩年前我們所認識的巖板已經不是今天所談及的巖板。 
一個新的產品品類,最終能夠普及并被大多數消費者接受,一定是取決于產品的功能性和價格,尤其是巖板和瓷磚這樣的耐耗品。 我比較認可大咖們說的“價格越低,巖板的替代性就越強”這個觀點。同樣道理,價格越低,巖板的使用空間就會越廣泛。至于巖板的標準和性能怎樣,那些都扛不過價格的杠桿,畢竟再好的東西也要用得起才行。 拿我們最熟悉的瓷磚來說,你看終端的消費者有多少會在意你產品的吸水率呢?有多少又會在意產品的強度和耐磨度呢?他們可能更在乎的是產品的花色和價格。至于加工性能,那得結合實際的應用場景和具體的加工標準來看,否則就是大器小用或小題大做了。 從現在家居終端的使用反饋來看,在裝修領域討論巖板真假的意義越來越不大。 
比如以加工性能來說,最普通的瓷磚也都具備切割加工的性能,如果只是追求上墻和下地鋪貼,坯體顏色和通體性以及抗深加工的性能就變得沒多大意義,也沒人在意你的背紋是平的還是凹凸的。至于表面的耐磨度、防污性能等指標,巖板所具備的要求瓷磚也都同樣具備。 消費者反而會更加在意產品的花色和規格、品相、實際的應用效果等等,比如目前被越來越多家庭用戶所接受的750×1500mm、900×1800mm、800×2600mm、1200×2400mm等規格產品,實際上它們究竟是巖板還是大板抑或瓷磚?也越來越難以說得清楚。 如果非要強調巖板有真假之分,那么一定是用來區別它的使用場景或使用領域的,而不是在于區別產品本身。 像是目前流通量比較大的家具領域和定制渠道,或是“革命”空間較大的飾面板領域以及泛家居及以外的跨界場景。巖板這個詞不知是哪位先賢還是團體率先提出的,也可能是直接導入國外的概念,一般英文多稱為Sintered Stone,字面意思是燒結的石頭。 在巖板的概念還沒盛行之前,瓷磚里的瓷質通體磚也有叫“某某巖”或叫做“板巖”或“巖板”的,意思都是表達瓷磚可以媲美石材的質感和性能,其實跟現在巖板炒作的概念是一樣的道理。 只不過那時候瓷質通體磚大多強調媲美“巖石”一般堅硬的坯體、表里如一的通體效果而很少強調規格,因為以前規格無外乎600×600mm、600×1200mm或900×900mm等相對較小的尺寸,后來由于設備工藝和噴墨印刷技術的創新,瓷磚才突破了規格的局限,并且不斷突破又大又薄的概念,這才開始有了“大板”或“巖板”的叫法。 
至于多大才可以稱之為板?陶瓷行業的某團體標準說是面積不能小于1.62平方米,一般規格在900×1800mm以上。于是具有瓷磚瓷質通體效果和大板規格的產品,理論上來說就屬于Sintered Stone了。但是這樣也有行不通的地方,因為目前很多小規格并且被公認為是巖板的產品,它的尺寸規格顯然達不到所謂“板”的標準定義,但是誰又會質疑它不是巖板呢? 目前廣東產區和外地一些產區的750×1500mm大板、600×1200mm中板等規格產量和銷量暴增,這些產品不光拼的是規格大,更拼的是產量大和銷量大,一條窯爐日產能兩三萬平方是稀松平常的事。這其中也有不乏做“巖板”的企業,所以開頭說的日產能一萬方上下、坯體要白到多少度、燒成要在70分鐘以上等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,因為他們拼的就是流量,拼的是巖板這塊市場混沌未開,至于別人稱呼它是巖板還是大板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有人愿意為這些產品買單。 所以,雖然我們不能說巖板就是瓷磚,那對于潛心巖板領域實驗開拓的人來說夠不公平,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的行業先鋒,他們披荊斬棘試圖跨界橫生。但是你也不能說瓷磚不是巖板,因為對于能夠滿足巖板使用場景的瓷磚來說那就是巖板,只不過是使用的功能和應用場景不同罷了。 作者|石榮波
協進企業市場總監、資深陶瓷產品人
原標題:非“巖”即板,“大”行其道 (文章轉載自陶瓷信息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