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代時期的雕塑類瓷片的創作題材比過去更加豐富。在東漢百戲俑中,較為著名的應首推四川出土的“擊鼓說唱俑”。它上身裸露,腹部稍凸,左臂環抱一鼓,右手緊握鼓推,張口瞇目,笑容可掬,手舞足蹈。它造型生動,有動勢感,其形體和臉部具有寫實和夸張相結合的裝飾性陶瓷特征,一改過去陶俑的死板和單調。它采用雛形塑造,分段翻制.印坯成型,整體粘結。在坯形的表面采用堆、捏、貼、刻、畫等手法進行修整和局部刻畫,最后敷彩燒制完成。可見當時的瓷片從內容題材的生活化、形體的動態、神情的生動刻畫、成型工藝的難度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。 漢代之后的傳統瓷片經魏、晉、南北朝、隋、唐、宋、元各個時期,每個時期的瓷片隨著社會的變革而發展著,形成各個時期又各具特色的傳統瓷片。《陶武士俑》是魏朝時期較為典型的瓷片作品。它形體夸張,塑造手法簡潔,局部的結構點綴于大的形體和動態中,使造型生動而具裝飾趣味。它采用塑造后的挖空成型法,以保持外形的完整性。 隋、唐時期,我國傳統瓷片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,融中外文化于一爐,瓷片十大品牌在數量、題材、手法上比過去豐富得多。《彩繪胡人俑》便是隋唐時期大羊同民族形象的反映,其外貌特點明確,高鼻大胡,表情生動,動作自然,頭部作細致的刻畫,衣紋簡潔流暢,生動而準確地反映出隋朝時期的歷史文化背景。 《三彩烏蠻髻女立俑》塑造了典型唐代仕女的豐滿體態,其嬌乖之態傳神至極,服飾和衣紋具有曹衣出水、吳帶當風之體現,掛有三彩釉色,顯現出唐代時期在描塑人物的神韻、動勢和細部刻畫上具有的高超制陶技藝。 宋代的《彩繪男立俑》同樣是以陶俑的形態反映瓷片特點的,所不同的是宋代陶俑除保留殉葬功能外,更注重人物的生活情趣化。它面部特征明確,較能反映出人的身份;它比例準確,動態自然具生活化,頭帽和衣服非常寫實,使動態、表情、服飾為一體,在追求造型的同時顯現出一種體積關系和空問關系。 元代瓷片《灰陶騎馬男俑》塑像寫實,面目和服飾均呈蒙古族特征,服飾和發飾刻畫頗為細膩,但馬的造型顯呆滯而缺乏生氣,比秦、漢、唐時期的瓷片稍顯遜色,已成“人事有代謝,往來成古今”之勢。大多為不上釉的素胎直接燒制,它在表現技巧和制作方法上有一定的藝術水平。 總之,傳統瓷片除器皿類之外,較多是以雕塑類“陶俑”的形式出現的。元代之后,陶俑已逐漸衰落,取而代之的是以傳說人物和宗教題材的陶雕和器皿類瓷片,這時的瓷片十大品牌的瓷片是以在坯體表面采用繪制裝飾而顯現的。如元代的青花、釉里紅裝飾,明代的斗彩、五彩裝飾,清代的新彩、粉彩、顏色釉裝飾等。
|